市面上太陽眼鏡種類繁多,要怎麼選擇?相信很多同業先進都會說:
「一定要經過國家檢驗標準CNS,而運動型的要耐衝撞,甚至要經過FDA檢驗合格。」或是「一定要抗UV400!」其實,我覺得這是最最基本的。
但是我們怎樣知道我們戴的太陽眼鏡是否適合自己呢?
當然,除了慎選品牌之外,產品技術是很重要的:
以前戴太陽眼鏡只要「遮光效果」好就可以了,
現在我卻發覺有些客戶戴了太陽眼鏡之後,會說看的不夠清楚,不戴反而比較舒服,但經過檢查了解這些人不見得有度數。
記得不久之前,看到新聞裡醫師也出來表示,太陽眼鏡鏡片顏色以灰、棕、綠三種顏色為佳,而顏色深度視個人需求選擇。
但是我不禁好奇,撇開品牌品質不談,如果太陽眼鏡「外觀顏色」相同的話,其視覺效果會是一樣的嗎?
而我也發覺在銷售太陽眼鏡時,同一支太陽眼鏡,在不同的人試戴之下,視覺品質反應上卻大大不同,為什麼呢?
以下是我個人的研究與看法,因為這個研究是需要對光線與眼睛生理有相當的了解,所以有謬誤之處,敬請不吝指正。
太陽眼鏡片經光譜透析儀測試之後,我把它們歸納成兩個類型:
- 遮光太陽片:平均濾除UV及可見光,降低光害,較適合直接面對強光的環境。因使用者瞳孔易放大,最好能防止周邊光線干擾,配合包覆性高的鏡架會更好。
- 濾光太陽片:可視客戶「需要」或「使用環境」,讓鏡片透過或只濾除指定光線波長與濾除量,讓使用者瞳孔適當收縮,視力更舒服與清晰。 就如果嶺上使用的「高爾夫專用太陽鏡」可以在豔陽下或陰天讓您看的更遠,距離更有層次 。或使用在「視網膜色素變性症」的專用太陽鏡,可減少畏光症狀,增加明暗對比,避免短波光線的刺激。
而指定波長濾除的鏡片用在那裏,什麼人使用才是重點!
但是這種鏡片會有不同程度的色偏,如果用錯對象,可能未蒙其利,先受其害。
所以各家廠商的「產品技術」與專業人員正確的「產品推薦」就非常重要了。
另外在進入本文之前,先將「濾光鏡片」歸為兩類:
一是可濾除「不可見光」的鏡片,比較常出現在電子用品或其他器具上;另一種是針對「可見光」的濾光鏡片,比較常出現在眼鏡上。
當然,因客戶需求,也有可能將兩者合而為一,但這篇文章要探討的是「可見光」光譜的部份。
波長400~780nm為人眼可辨識之可見光
因為人眼最不能接受的是藍光和紫外線,藍光殺傷人眼活性细胞的能力是綠光約10倍,而紫外線殺傷人眼活性细胞的能力又是蓝光的10倍,長期接觸大量短波長的藍光與紫外線會大量破壞人眼活性细胞。
而現在經檢驗合格的太陽眼鏡大都具備了阻隔紫外線與強藍光,但讓您正確的選擇太陽鏡片,提昇視覺品質,將是這篇文章的重點。
待續~
點我看太陽眼鏡光譜研究 本文
愛德凡的存在,是為了解決您的用眼問題